2011如何開心的吃

7-4-16 開心的吃vs吃的開心(本文摘自飲食雜誌2007.03.)

記得好幾年前有一部和食物有關的電影(濃情巧克力),令人印象深刻,戲裡描述女主角彷彿可以洞悉小鎮裡每位顧客的心意,做出最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巧克力甜食,挑起他們喜怒哀懼的內在心情。這天,女主角一面流著眼淚,一面攪動著正煮滾的巧克力,然後當所有的客人吃了這帶著傷心製作出來的巧克力甜食時,每個人竟都想起了自己的傷心事,悲傷的哭了起來。




那幕影像,真是令人印象深刻,原來食物是可以傳達感情的。也難怪,看到師傅們教孩子做菜時,常會聽到「要帶著愛心做菜」這類的叮嚀,從食材的觸摸、調味的添加,翻炒滾煮的動作都要時時帶著愛意,然後當大功告成端出菜餚,就可以看到顧客拿起刀叉筷子,將食物送進嘴裡,閉上眼睛盡情享受幸福的感動。


讓顧吃的開心,可是大有學問的呢!不只烹調過程的氣氛、情緒很重要,東西方美食文化的吃飯規矩也不少。從餐具的挑選到碗盤怎麼放,筷子怎麼擺,座位要怎麼坐,食材味道特性的搭配、煎煮炒炸的烹調方式、味覺濃淡的上菜次序,都有一定的道理。老祖宗還流傳「吃飯皇帝大」的時間排序,任何急事都急不過吃飯餵飽肚子重要,就是照顧一個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,畢竟飽足感是令人開心的。


有趣的是,開心的吃,是不是就能吃的開心?要吃的開心,就要練就兩個功夫,第一,是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和需要,那是真正愛自己的實踐。第二,要了解食材對自己身體感官會引起什麼變化,那是老饕們必修的功課。例如,天涼了,在菜餚中加些薑絲、麻油能讓身體保暖;天熱時,多用水煮的方式抒解熱暑;要如何用酸甜的水果中和肉類油脂等等。要讓身體吃的開心,就要了解季節時令的轉換,同時也要知道人身體內的變化。如何依據四季的變換挑選食材?如何從食材的特性中,選出搭配,滿足適合不同年齡、不同狀況人的需求?於是,廚師選料的過程,就變得相當的重要了。


還有,吃多、吃少也有影響。記得臺灣開始流行吃到飽的飲食風潮時,常常可以看到一群人酒足飯飽後撫著肚子癱在椅子上,大家大呼過癮之餘,卻明顯感覺得出都有不小的「負擔」,至於冷的、熱的、海陸生鮮蔬菜通通進到五臟廟裡,是健康還是負擔,這就各有論述了。


吃的開心,通常就會慢慢的吃,這是一種文化的涵養,是透過餐飲呈現生命能量的流動,若先有了開心的心情,食物環境人氣氛圍又茲養了心靈,令人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,過程中一定吃得開心,吃完之後還是開心。


於是,當我們把食物與環境氛圍合併看待,當成是一個有機體,而飲食與人的身心有著緊密的相互關連和影響時,我們有了不一樣的視框態度來面對飲食了。要開心的吃,也要吃的開心,這是人文的呈現,是對生命的關懷,同時也包含了非常嚴格細膩的餐飲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要求。


如果,廚師能夠擁有專業的知識與素養,能理解並照顧客人的需求,然後帶著一顆愛心來備餐,並且樂在其中,營造開心的氛圍,這樣,便能透過食物傳遞幸福給顧客,於是,所有身在其中的人,不但開心的吃,也都能吃的開心。這麼一來,飲食或許真的就可以成為一帖治療心靈與身體健康的良藥了。


開心的吃,是需要的滿足,吃的開心,是心靈的滋養,你覺得呢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